研究生导师采访系列之张毅锋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16浏览次数:5678

 

导师简介

张毅锋 副教授张毅锋,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80-1984年在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学习,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1986-198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获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94-1999年在东南大学学习,获信号与信息处 理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获2003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江苏省第四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989年起任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并任电子对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1年被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调入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教。曾任IEEE Nanjing Section Signal Processing Chapter副主席,IEEE南京支部安徽分支部联络员,IEEE神经网络汇刊、IEEE生物医学工程汇刊、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中国科学、通信学报和电子与信息学报等期刊审稿人,IEEE ICNNSP等近10次国际会议秘书长、程序委员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包括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信息隐藏和模式识别等。先后参与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1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混沌神经信息处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获2002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IEEE APCCAS会议最佳论文奖;在IEEE Trans. Veh. Tech.Neural Proc. Lett.Int. J. Electron. Commun. (AEü)Physica A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SCI收录15篇,其中第一和通信作者共6篇;SCI他引80余次。发表专著《混沌神经信息处理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

Email yfz@seu.edu.cn

 

采访记录

 

蒋鹏(以下简称蒋):张老师,请你介绍一下您现在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张毅锋(以下简称张):我的博士生导师何振亚教授,是我国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1992年,何先生被聘为国家攀登计划重大项目认知科学的首席科学家,主持“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基础问题八五攀登计划重大研究项目。从那时候起,我师从何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博士学习,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这是两个研究方向,但是又相互关联。后来的又进一步拓宽了新的研究方向,是信息安全方面的,比如数字水印,信息隐藏,电子产品的认证等。目前,我主持一项省部级基金的科研,是信息安全方面的,与IP传真机制机理与隐蔽通信相关的研究,今年东大SRTP项目的立项,我提交一个与此相关的研究项目。

蒋:这是一个基教项目目前报名人数如何?

张:目前已有来自13级的两个班的两组同学报名,大家有兴趣可以联络交流。

蒋:到时候报名人数会很多,而参加的可能只有一两组,您的选拔机制如何。

张:这是一个双方面的,我希望通过它搭建一个应用系统出来,实际上最近IP传真机国内国际上发展都是比较快的,尤其在大型企事业单位使用,目前国内外许多公司已经出来相当多的智能化产品。所以我们会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所以如果有同学想做理论性的研究并想取得成果,例如发表论文之类的,可以报名。举个例子,以前有一个学生,通过保研(年级排名前十)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他在学习了我教授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后,大三下学期主动与我取得联系,希望参加我的科研工作。后面在我的指导下,在本科阶段撰写并发表了3篇科研论文,其中各有一篇SCI收录和EI收录。

蒋:他是做的基教项目么?

张:当时的情况是在导师的引导下,根据大三学生课程学习情况,做一些感兴趣的、上手较快的研究,当时做的是数字水印方面的,后来他写了两篇文章,一篇SCI的,一篇EI的。

蒋:这个项目跨时多长时间?

张:他做的很快,大概半年就发表出来了,也就是大四下学期。他参加了一些国家性的电子设计竞赛,相关的研究对参加竞赛帮助很大,获得了国家级二等奖。

蒋:所以对一些想做出成果的同学……

张:对,像以后志愿保研或出国进一步深造的同学,尽快加入教师的科研工作,对保研和联系理想的国外高校是很有帮助的。对学生的要求,基本的合作精神就不用说了,个人素养方面最好有比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计算机编程能力,重视与数学相关的基础性研究是获得创新能力的来源。把我的导师何振亚先生提出的“苦思冥想、连续作战”八字箴言送给有志于科研攀登科学高峰的同学。研究的工作大多是为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算法效率,也就是提高满足实际需求的性能指标。举刚才提到的那个同学的例子,刚学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我们用到离散余弦变换,可能你们大三提到过,估计没讲,但很多教材都有,还有离散小波变换。如果这些东西熟练掌握和应用,数学基础比较好的话可以很快掌握,在这些基础之上,就可以很快掌握相关原理和算法设计思想,采取新的方法,达到新的要求。

蒋:现在您除了基教,还有没有一些实验室项目可以让我们本科生帮帮忙。

张: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这个楼层来了很多工程师,做仪器测试的,就是应用labview编程,解决像互联网、移动通信基站的仪器测试问题,但如果要进入此类研究,可能需要一个熟悉和学习阶段,我们这里还是很欢迎的你们加入研究的。

蒋:这就偏向于软件方面的。

张:对,与写文章不同,这包含labview语言熟悉。做文章比较难,要沉下心来,把数学的东西打好,不一定进一步继续一些高深的数学学习。把学过的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中知识真正掌握好,进一步学好像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知识,要掌握,关键是掌握其中的思想和思考方法。可以看些这方面的国际性研究杂志,对引用多的经典论文要深入看,由于我的这些研究比较好上手,能看懂,也就可以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基本思想。

蒋:感觉信号今后比通讯发展前景更宽。

张:对,以我们学院优势学科的移动通信研究为例,通讯理论之后的发展是智能化,而智能化很多研究大多的就是与信号处理有关,比如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算法就是与信号和图像处理有关,这些研究都是与数学方面的研究有关,研究的方向也是边学边做,这也是以后的研究方法。未来通讯速度越来越快,像4G5G,信号的传输速率已经不成问题,后续的研究就是信号处理。比如车联网系统,也就是数字性的道路车辆管理,利用道路两旁设置的wifi接入点进行信息共享,通过与信号处理相关的智能信息处理后,可以应用保障道路安全。

蒋:还有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您的研究生发展状况如何?

张毅峰:他们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像我以前一个考进来的研究生,研究生时期发表了一篇论文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因此而获得了校优秀研究生,是个女生,后来到了上海IBM,非常不错的。还有一个男生去了深圳的tplink,还有一些去了上海和南京的外企公司等。当然我也希望能有同学加入理论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