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孙忠良:情倾“天网”五十年

发布者:孙威发布时间:2019-07-03浏览次数:608

科技日报 2008年1月30日 第008版
发现·求索

      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毫米波系统和应用领域,有一位数十年始终风雨前行、一路开拓、默默耕耘,做出许多重大贡献的学者,他就是全国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孙忠良教授。
      孙忠良是1955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他一直把学科的发展和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制定了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结合国家需要,承担并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课题,促进了东南大学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使该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他的一系列出色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本领域国家某些特殊项目的急需,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二等奖,并先后被授予“献身国防科学事业荣誉证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等光荣称号。  

      1991年,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成立了。孙忠良教授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在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网络、传输与辐射,系统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承担了大量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重大项目等,取得了许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十几项国家和省部委科技奖。 

      在科技攻关的工作中,孙院士一直身体力行,坚守在科研第一线。为了攻克研究中的某些关键问题,他有时通宵达旦地在实验室工作。即使是现在,七十多岁的孙院士仍然是每天早晨最早出现在实验室,周日与假日也都如此。在实验室,孙院士不仅指导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而且自己还从事具体的研究工作。他是一位说得少做得多的人,严谨的理论分析和技术设计,实验测试和系统应用始终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中,他把全身心投入于科研工作中的艰辛劳动,作为人生追求的乐趣和职责。孙院士在科技领域的贡献,对我国微波与毫米波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孙院士一直心系国家、积极参政议政,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意见和提案。如加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管理,科技创新与引进的关系,民办高校的正确发展方向,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做好老年人养老工作,加强对人民审判员的培养使他们早日走上岗位等,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他的分析和建议有助于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更好地做好工作。(郑立琪 文)

 

 

咱们的实验室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48人,客座研究人员14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70多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 座 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和 IEEE Fellow 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3名,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88%的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者占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