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星光丨“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追忆父亲

发布者:孙威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1875

编者注:黄纬禄,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无线电专业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硕士学位。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中,电机工程系分设电信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原无线电专业归入电信工程系。1953年,新的一轮调整中,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电信专业师生和设备先后加入,组建成为规模宏大的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这样形成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北有清华,南有南工”的全国仅有的两个无线电教育基地的布局。  

交汇点讯 11月14日,中国科学家精神报告团“传承2019”南京行活动走进东南大学,“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东南大学杰出校友黄纬禄院士之女黄道群老师,动情追忆了父亲用毕生心血铸就的导弹人生,在谈及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导弹过程中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黄道群数度哽咽,现场数百位师生为黄纬禄院士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掌声经久不息。


黄纬禄,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儿时的突发奇想,到一生与导弹相伴

童年时期的黄纬禄和很多孩子一样,喜欢玩“竹蜻蜓”。不过,别的孩子比赛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黄纬禄却常把竹蜻蜓捧在手里不停地端详。一天,他突发奇想:要是把多个竹蜻蜓有序地连在一起,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它们联合工作,有的向上飞,有的向前飞,再在竹蜻蜓下面系上炸药,在引线上绑一根香,只要计算好飞行时间和香的长度,把香点燃,在到达“敌人”所在地的上方时引爆炸药,不就做成了一个会飞的炸弹?

黄道群在讲述父亲童年时的这个小故事时感慨道:“这是否寓意着父亲以后会用毕生的心血去铸就自己的导弹人生呢?”

黄纬禄小时候性格安静,并不十分顽皮淘气,但他好奇心很强,常在心里琢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8岁就读于安徽芜湖最早的新式学堂芜关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中考入当时江南一带最好的学校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毕业会考时,数理化和高等数学都是满分!1936年,黄纬禄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现东南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与电气工程学院),见编者注

1943年11月,黄纬禄到英国实习。当时正值二战时期,按照惯例,外国实习生可以比其他员工晚半小时上班。“一天,就在父亲乘坐地铁时,一枚法西斯德国的V-1导弹落在工作间外5米处,5位英国同事全部遇难。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

德国战败之后,英国将一枚V-2导弹解剖后放在伦敦博物馆展出。黄纬禄跟着人流进入展厅,找到一处不妨碍他人、又能看清V-2导弹的位置,久久地盯着导弹剖面。“父亲脑海中的神秘感渐渐消退了:这个庞然大物原来就是个自己带着动力装置并能接受控制飞向既定目标的巨型炸弹。他饱经战争之苦,深知国弱被人欺,落后就会挨打,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国家也有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

1947年10月,黄纬禄回国。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中国的导弹研制机构成立了!1957年底,黄纬禄进入国防部五院二分院,负责导弹控制系统的设计工作。从此,他与导弹相伴一生。

历尽艰苦卓绝的奋斗造出“争气弹”

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中国的导弹研制是在有外援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种援助并不涉及“核心技术”,而国际形势又瞬息万变,1960年,外国专家团全体撤出。“父辈们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造出自己的‘争气弹’来!”黄道群说,“那段时间,父亲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加班,常常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偶尔在家时也是神情严肃,一直在思考、计算着什么。”经过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1960年11月5日,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个型号的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东风二号”开始研制时正赶上全国的大饥荒,粮食供应特别短缺。黄道群回忆说,当时父亲发明了“抗饿新疗法”,每当肚子饿得咕咕叫时,就把裤子上的皮带向里勒紧一个扣,再饿,再勒紧一个扣。大家饿得“上楼梯两手扶栏杆、上厕所两眼冒金星”,有的人画着图就晕倒了,晚上大家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夜以继日的超负荷工作与巨大的精神压力叠加在一起,使黄纬禄的消化道溃疡日趋严重,每一次疼痛发作,常常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人们一般只能通过他用拳头紧抵心口的姿势和脸上渗出的汗珠发现他的疼痛,但他一直默默忍受着,坚持主持技术讨论。”黄道群哽咽道,“为了研制导弹,父亲有病顾不上治疗。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白天,他靠服用胃舒平来缓解疼痛;夜间,他常常需要持续按揉或用力顶住疼痛的部位才能勉强入睡,揉得久了,背心的心口处都磨破了……”

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从各个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技术指标的改进、技术性能的提高、技术故障的排查的过程中,都饱含着黄纬禄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一点一点地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大做强。

生前的期望:传递“两弹一星”精神

1970年,黄纬禄临危受命,上任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在欢迎仪式上,他对在场的年轻老师们说:“我对这个型号的了解还很肤浅,请大家把我当成小学生,从ABC开始讲起。”他用发自内心的真诚,换来了下属们的倾囊相授。很快,从“学生”到“同学”,再到“先生”的身份,在黄纬禄的身上发生着快速的转变,他成为整个研制队伍都很信赖的技术领军人。

1982年,我国向全世界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2年10月7日至10月26日,向以北纬28°13'、东经123°53'为中心,半径35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然而,首战出师不利。作为总设计师,黄纬禄心理压力巨大!但是他很快冷静下来,当务之急是要争分夺秒地查找试验失败的原因。他明确表态:我是总设计师,试验失利我负主要责任!大家要集中精力找出原因,力争第二枚导弹发射成功。

黄纬禄的表态,令在场的工作人员放下了思想包袱,仅仅六天时间,试验队就锁定了故障所在并采取了有效防范措施。黄纬禄向上级领导张爱萍将军汇报:“问题原因已经找到,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建议按原计划打第二发。”

张爱萍问:“你是不是因为有压力而赶时间?推迟几天,休息一下再发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黄纬禄坚持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建议按时发射,不再延期。

最终,在公告发布的有效时间段内,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次试验成功,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体重下降了整整11公斤!这11公斤的体重,是他生命的精髓,他把自己全部融入到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中。”黄道群说。


      2011年7月,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黄纬禄已经完全卧床不起,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他接受了南华大学组织的“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的访问。“极度虚弱的父亲已经无法写字,他题字时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由我握住他的手完成的。”说到这里,黄道群再度哽咽。这幅题字“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担民族复兴重担”,也成了黄纬禄的绝笔。而他晚年时说的一句话“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至今感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交汇点记者  蔡姝雯



2019-11-19 【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