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新基建抢人“七剑下天山”,AI、5G专业急需高端人才

发布者:孙威发布时间:2020-05-10浏览次数:699

记者: 金凤

      5G职位同比去年增长81.9%,工业互联网增长为74.64%,大数据、人工智能同比增长45.46%和43.20%……新基建究竟有多火,通过这串飞扬的数据,或可管中窥豹。

      近日,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2020Q1报告:大数据解析疫情对中高端人才招聘与求职的影响》(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新基建七大相关领域职位,总体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了42.96%。。

      以浓浓的“科技范儿”支撑起的新基建,在疫情期间,以技术创新和信息网络优势,打通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任督二脉”。后疫情时代,新基建能否继续厚积薄发,人才储备是关键。

      多位专家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5G、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端人才依然紧缺,但人才培养自带周期,想调试二者矛盾,需倡导“宽基础、通用性、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徐州市民在5G未来体验馆内感受5G“魔力”,江苏移动供图

5G、大数据、人工智能岗位同比增长显著

    “明年毕业的5G方向的研究生,最近已经有人被公司预定了。”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川,最近频频接到学生们的好消息。他所在的移动通信国家通信重点实验室,承担了3G、4G和5G移动通信国家级重大项目。

      5G,只是新基建七大产业领域之一。它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在疫情下的云端求职季,可谓七剑下天山。

      近日,在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5G在线职位同比去年一季度增长最高,超80%,其次是工业互联网,同比增长为74.64%;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线职位的增长超四成;新能源汽车领域在线职位同比增长2.56%……

      新基建领域招聘岗位的井喷,可以从各地的投资重点项目中找到答案。广东省2020年总投资5.9万亿元的重点项目中,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等铁路工程,总投资额将达5683亿元。

      在江苏今年计划实施的省重大项目中,涉及创新载体项目年度计划投资87亿元,涵盖网络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光电产品研发等20个项目,与5G相关的项目预计投入160亿元。

      其实,“新基建”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疫情发生以来,人工智能在疫情监控、体温检测、病毒检测、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5G+远程医疗、智能医护机器人、远程教育、在线办公等应用加快实施,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更加直观的5G体验。

高端人才紧俏,人才培养需广基础重特色

      支撑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2019年,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批设置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101所高校新增设置机器人工程专业。

      但相关报告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的高端人才紧缺,人工智能专业还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的高校偏重理论,有的强调面向应用。”东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耿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行业对人才的渴求,导致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研一研二学生,现在已经被一些公司“预定”了。南京一位攻读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生在读二年级,就被南京一家公司的研究院“相中”,许以年薪百万。

      “人工智能专业的目标,目前还不是很明确,我认为是要形成知识体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耿新认为,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懂得计算机编程、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视觉处理、语音处理、大数据分析等。

      在张川看来,驱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之一5G,也面临高端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5G相关行业有比较高的技术门槛,而且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目前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些人才除了要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还要娴熟掌握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随机过程、硬件设计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同时处理软件、硬件问题,了解人工智能、算法,并掌握在软硬件上如何实现通信等技术。目前行业内能兼具软硬件设计能力的人才不多。”张川说。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新基建瞬息万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自带规律和周期,如何抓住这一时代机遇?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高校要尽可能采取“宽基础、通用性、特色化”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的同时,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2020-5-6【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