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历博士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必修课 | 最低总学分
10 | 15
本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991年建立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年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称号,2006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目前拥有院士二位、“**学者”特聘/****四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三位、博士生导师20位。现有教师76人,在读博士生82名,硕士生195名。已培养了大批微波毫米波领域的专业人才。 本学科以开发利用微波、毫米波及亚毫米波频谱资源为目标,以通信、雷达、制导、遥感、成像等系统应用为背景,以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研究为核心,在微波毫米波应用系统、计算电磁学、微波毫米波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长期承担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863”重大项目等的研究。近年来,主编和参编多部学术专著,年均在Science、Nature子刊、PRL、IEEE Trans.等国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篇以上,年均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建立了完善的可覆盖到1.1THz的天线、散射、器件、系统和芯片测试平台。拥有HFSS、CST、Cadence、Synopsis等著名电磁仿真与EDA软件。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培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的学术、技术骨干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该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三、研究方向
(1)微波毫米波亚毫米波电路、系统与应用
(2)天线、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
(3)无线通信中的射频技术
(4)计算电磁学
(5)新型电磁材料
四、培养年限
博士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可延至6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最低学分 | 最高学分 | 最少门数 | 最多门数 |
六、学位论文
(一)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在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范围内至少阅读文献50篇,其中外文文献至少30篇,完成一篇综述。
(二)论文撰写
论文撰写,除符合学校规定外,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论述严谨、计算正确、数据可靠,且层次分明、文笔简洁、流畅、图标清晰。
(三)论文学术水平
博士论文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达到:具有明显的创新性,部分研究内容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具有一定涵盖面。学位论文的研究结果应有新发现、新见解,对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围绕论文开展科研工作的时间不少于2年。本学科申请博士学位前至少要发表或录用3篇博士学位评定认可的学术论文
七、课程信息
课程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程 | 学院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是否必修 | 备注 | 多选组 |
A公共学位课 | DB000113 | 中国概况 | 研究生院 | 36 | 2 | 秋季 |
|
|
|
DB000201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研究生院 | 36 | 2 | 秋季 |
|
| ||
DB000203 | 博士英语 | 研究生院 | 54 | 3 | 秋季 |
| |||
DB000204 | 科技汉语(博士) | 研究生院 | 54 | 3 | 秋季 | ||||
B专业基础学位课 | DB000104 | 数学模型 | 研究生院 | 91 | 3 | 春秋季 |
|
| |
DB000105 | 应用泛函分析 | 研究生院 | 54 | 3 | 春秋季 |
|
| ||
C专业必修学位课 | DB004301 | 工程电磁学与计算电磁学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36 | 2 | 秋季 | |||
DB004302 | 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网络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36 | 2 | 秋季 | ||||
DB004304 | 微波毫米波电路集成新技术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36 | 2 | 秋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