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王志功教授
简介:男,1954.5生,1973.9~1981.12先后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学习、任助教和攻读硕士; 1982.1月赴同济大学任教; 1984.12~1990.8先后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电子系进修和攻读博士; 1990.10~1997.9先后在德国弗朗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和任客座研究员;1997.10作为国务院人事部归国定居专家回国工作, 受聘为东南大学无线电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电路与系统学科带头人,领导建立了东南大学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研究所, 担任所长。迄今为止已在国际和国家级重要会议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 获得德国、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4项。出版专著一部,译著6部和教科书5部。1998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2004担任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专家。2000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9获中央组织部和教育部等6部联合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6荣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归侨十杰”称号。2006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师德标兵”。
讲座内容介绍:
2008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部署。会议认为,“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8300万肢残病人当中,数百万因脊髓损伤导致的瘫痪病人是最特殊的群体,这些患者因为脊髓损伤导致部分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生活不能自理,承受着最严重的身心痛苦。因此,研究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的方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神经的损伤与再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一项世界级难题,迄今为止还没有从生物学方面得到解决。半个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持续高速发展,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已进入纳米阶段,单个存储芯片可以存储一本百科全书信息量,电路的复杂度已发展到了系统芯片。将微电子科学技术与生命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望产生一系列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应用技术。由此,我们于2003年率先提出了“微电子神经桥”的思路,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在完成了神经生物信号检测和神经电刺激信号产生试验电路的设计与制作之后,先后进行了11次动物实验,实验对象包括32只大鼠和4只兔子,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本报告介绍这一研究的基本思想、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初期成果。
讲座时间:2008年4月22日(星期二)晚18:30——21:00
讲座地点:九龙湖校区教学楼J3-205教室
欢迎全校各院系、各年级学生踊跃参加
备注:听报告(讲座)后,请如实填写《学生聆听科技、学术报告学分认定书》并提供后续研学材料(如:评论、文献综述、读书报告及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等),经学生所在院系“课外研学活动指导小组”认定后可获得0.5个课外研学学分。
教务处 信息学院
200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