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届校友

时间:2018-06-18浏览:3482


    刘盛纲,1933年12月出生于安徽肥东,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电子学家,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攻读苏联专家的研究生并任专业翻译,1978年任教授。1985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1988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改名电子科技大学后,1988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他是“强辐射”,“大功率微波”及“电磁场与微波”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其专著《相对论电子学》是国际上第一部系统论述相对论电子学理论的论著。在电磁慢波结构、电子回旋脉塞(ECRM)、自由电子激光、相对论电子学和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的原创性(Pioneer)工作,为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获得陈嘉庚信息科学奖和国际K.J.Button奖。2016年9月27日,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学会将该领域的最高奖——特别贡献奖授予了刘盛纲教授,以表彰其在本领域的杰出成就。


    历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讲师、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委理事和真空电子学会第二、届副主任。是中共十二大代表。1978年任教授,198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专于微波电子学,在研究电子回旋脉塞理论方面有新成就。著有《微波电子学导论》、《相对论电子学》等被国内外公认为本领域经典的著作。1986年至2001年4月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刘盛纲教授曾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真空电子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和“电子科技大学学科”组组长、国家“863-410”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863-8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顾问,并在“863计划”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1985-2001)。提出了一种新的复合式静电强流电子光学系统并进行严格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广义的强流电子轨迹方程;建立了以电子回旋中心坐标系为基础的电子回旋脉塞的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并建立了静电电子回旋脉塞的概念与线性及非线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发展了静电自由电子激光的新概念及其理论;提出并建立了特殊准光学谐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发展了相对论空间电荷波理论和自由电子激光的空间电荷波理论。提出了电子注-波-等离子体三体互作用理论;提出了离子通道混合不稳定性理论及离子通道电磁波泵自由电子激光及其理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