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孙忠良老师——窦文斌

时间:2019-06-30浏览:4854

  

 

197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开发毫米波频谱逐渐从少数几个点的研究发展为国内电子技术的研究热点,孙老师是国内开发毫米波频谱的先驱者之一,当时说到毫米波振荡技术必说到孙老师,闻名遐迩。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开发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用到的毫米波本振就是孙老师基于谐波振荡的思想研制的。1980年,一个来自德国的天文代表团参观紫金山天文台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时,询问那个本振是从哪里进口的。当被告知是国内自己研制的时,代表团非常惊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在那个时候的中国竟然能有这么领先的研究。在第二年的MTT的年会上,才有类似的研究报道。孙老师提出谐波振荡的思想,用低频段的体效应管产生高频段的毫米波信号,由于孙老师在开发毫米波频谱上的突出贡献,荣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那时的半导体器件,参数离散性很大,也没有现在的各种计算机辅助分析设计软件,电路设计和调试主要依靠研究者的基础知识、物理概念和经验,难度很大,把电路的指标性能调好就更难了。孙老师在这方面显示出极高的水平,业界关于孙老师在这方面的水平有多个极赞的说法。有孙老师的学生曾说,对孙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就看孙老师三下两下就把一个原来以为要报废的电路调好了。有一次,一个做电路研究的研究生答辩,孙老师问,你调电路的时候,仪器上的那个曲线的什么变化说明电路的什么参数发生变化了,下面应该怎么调。那个学生面红耳赤,答不出来。我赶快替那个学生解围,说道,孙老师,那是你擅长的,他怎么知道。在今天我们有多种分析设计软件帮助设计毫米波电路的时候,我们应记住先辈为发展毫米波技术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孙老师为人低调,不事张扬。埋头钻研,为攻关难题,可以在实验室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二十多个小时,白天黑夜连轴转,直到问题解决。有一次,甚至连续几天不回家,吃住都在实验室,等解决完问题回到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因为是在夏天,天热,身上的汗都发出很重的味道了。1980年代后期,在时任校长韦钰院士的支持下,孙老师接受承担了国防科工委的一项难度很高的项目。在项目进行到后期进行系统联调的时候,碰到很多难题,其中一个是要在指定的恶劣环境条件下电气指标全部达到要求。孙老师自己上,我们大家陪同做助手,听候孙老师的调遣,连续调了好多天,还没有达到任务指标要求。孙老师提出要连续作战了,我们大家都陪着熬夜,凌晨三四点钟,大家都困得不行,纷纷点头打瞌睡的时候,孙老师还稳坐在那里调。等大家还在迷迷糊糊的时候,孙老师宣布,调好了。大家欢呼起来,走,庆祝去。那时国家在宣传要建设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从孙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特别能战斗的能力和精神。

孙老师承担的项目很多是大系统里的小系统,最终大系统联调时要在总体单位的协调下,各参研单位承研的部分要连在一起进行联调,室内联调成功后接着进行外场联调。有一次在系统外场联调时,有一个参研单位承研的部分坏了,这个单位的承研者没有到现场,系统联调不得不停下来。然后紧急通知那个承研者速到现场解决问题,但是那个承研者没有回话,现场总体单位和各参研单位都很着急。经几天反复通知,那个承研者始终没有回话,参与外场联调的总体单位和各参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既着急还愤怒,如果撤回,损失很大,不撤,联调又没法进行。看到这种情况,孙老师挺身而出,说道,我来试试吧。总体单位见孙老师这样救场,喜出望外,就陪着孙老师干。孙老师把自己带着的板子器件等拿出,熬了一夜,重新做出一个新的组件代替那个坏了的部分,支持完成了系统联调。所有参研单位都对孙老师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表示感谢,也对孙老师临危救场的能力深表佩服。因此,孙老师在业内有极好的名声。

谨以上述片段回忆,纪念孙老师,愿孙老师一路走好。

  

窦文斌

2019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