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东大,伉俪情深——陈笃信与王蕴仪的东大故事

时间:2019-11-06浏览:2945

201910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会的同学在四牌楼校区的兰园小区,采访了陈笃信老师与王蕴仪老师。

陈笃信老师人物介绍

陈笃信,19373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无线电工程专家,教授。19583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后留校工作至今。历任无线电工程系教研室副主任、系副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副校长。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东南大学校长。陈笃信教授领导主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其中无线电技术专业的系统改革和东南大学教学管理改革,分别获得全国高校教学改革成果特等奖和优秀奖。1993年主持了东南大学招生及奖学金制度改革,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得到国家教委的肯定。陈笃信长期从事无线电工程与电子学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在我国首次编写出版了高校教材《无线电发送设备》和《电子线路》,主持和参加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王蕴仪老师人物介绍

王蕴仪,1936年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在无锡市就读小学和初中。1961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86年晋升教授,是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曾是瑞士苏黎世理工(ETH)和日本佐贺大学的访问教授。王蕴仪教授编有《微波器件与电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并撰写或联合撰写了100多篇会议及期刊论文。从1961年到1966年,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微波组件,表面波传输线,微波测量和微波隧道二极管放大器。自1973年以来,她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微波和毫米波固态器件和电路。此外,她还参与了非线性微波网络,宽带匹配网络以及微波超导设备和电路的研究。

书香门第,贤才辈出

陈笃信出身书香门第,家族中人才辈出,且有办学的优良传统。陈老师的祖父陈仲瑾曾在泉州家乡创办西隅小学,其父亲、姑姑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陈笃信老师谈起家庭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家里的长辈都是非常优秀的,家庭环境促使我念书要念得好1954年,成绩优异的他考入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现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家族长辈的办学经历让当时的他对自己能够从事教育工作感到光荣。当时的南京工学院,只有学业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才有留校担任助教的机会。1958年,陈笃信老师选择留校任教,为教育行业鞠躬尽瘁的一生自此开始。


逆水行舟  好学不倦

在南京工学院求学期间,一向学业成绩十分优秀的陈笃信老师在学习《理论力学》这门课程时遭遇了滑铁卢,一时没有理解力平衡的原理,结果第一次理论力学测验就不及格,陈老师调侃这是对我的当头一棒。后来,陈老师迅速掌握课程的学习方法,他将课程分为两类,第一类重理解,只需记忆一些公式;另一类是诸如政治英语需要记忆的课程,考前要突击记忆。

而对于陈老师来说,自然是靠理解的课程更加容易,他甚至在考前担任起小老师,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同时加深自己的印象。陈老师谈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尽量在课堂上听懂知识,记下笔记,听不懂的要留出空间,下课以后问老师或者同学,补全笔记。这样笔记补全了,知识也就都搞懂了”。

促使陈老师学习成绩优异的因素还有他的自信。陈老师回忆到,当时班上来自上海的同学,他们的实践基础比来自泉州的自己扎实很多,但是自己并没有感到自卑,而是自信地努力学习,最终成绩也不比其它人差。

王蕴仪老师在学生时代也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陈老师这样评价王老师记忆力非常好。王老师是南京工学院1961届的毕业生,当时她是班里两个所有课程拿到5分(满分)的人,另一个是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她高中学英语,大学学俄语,毕业以后继续提高英语水平还有自学德语和日语,并各翻译了一本书。其中《高频半导体电子学》(译自德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谈及自己的学习方法,王老师说,勤奋是关键。我当时担任南京工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社会活动丰富,争分夺秒勤奋学习。早上第一个去食堂,上课坐第一排认真听讲。正是勤奋刻苦的习惯为王老师后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不负众望  迎难而上

1958年,陈笃信留校担任助教,1959年以优异的表现被提升为教研室副主任。刚担任助教时,学校授课均采用苏联的翻译本。教育部要求由学校分工自编教材,我校“无线电发送设备教研室”接受编写《无线电发送设备》教材的任务,其中上册由钱凤章、陈笃信、孙文治三位老师一同编写完成。

1972年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且学制只有三年,无法采用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陈老师认为不必按照苏联的方式设置《放大整流》《接收设备》《发送设备》等课程,只要学全设计这些设备所使用的各种线路,在工作中再学习有关设备的知识,就具有设计各种设备的能力。因此陈老师建议取消这些设备课程,综合设立《电子线路》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当时有人提倡结合典型产品进行教学,陈老师认为这不符合工科知识学习的规律,应该对有关知识由浅入深地系统地教与学。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陈老师和系里其他同事共同编写《电子线路》讲义进行授课。

文革后决定恢复高考,197911月份在北京召开工科基础教材编写讨论会,会上确定由我校承担《电子线路》教材的编写工作。陈老师被学校推派参加这个会,当时中央领导对高校教育工作非常重视,与会代表很荣幸地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会后陈老师组织系里几位老师共同负责《电子线路》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大家努力,《电子线路》教材五册本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成功出版,这是第一本适合无线电系学生的电子线路教材。


相识相知  伉俪情深

陈笃信老师在留校工作时结识了王蕴仪老师。后来王蕴仪老师担任系秘书,两个人有了更多的交流、偶尔一起看电影,这时陈老师对其心生爱意。陈老师提到,当时属于困难时期,两个人的鱼票才能买一条鱼。正是当时的困难才使得现在的感情弥足珍贵。

1962年,在《发送设备》编写完成后,陈笃信得到了700元稿费,700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陈老师想何不利用这笔稿费趁此结婚?

于是,1962年,陈笃信与王蕴仪在泉州举办婚礼,两人结为夫妻。

  

肩负重任砥砺前行

1983年,陈笃信被任命为南京工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实验室与设备等。陈老师认为高校应始终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最主要的任务。基于这个原则,陈老师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提高教师积极性:提高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考虑到有些老师擅长教学但科研成果不多,很难评上教授职称。陈老师建议给教学委员会五个名额,把在系里落选的教师推荐到校级参加教授评选。

提高学生积极性:把学生成绩单寄给家长。

实验室建设:集中建立实验中心供许多系共同使用。在当时浦口校区设立电工电子实验中心,重新购买实验设备,这个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1993年,陈笃信老师被任命为东南大学校长,主持了闻名全国的改革,即高校收费与奖学金制度。此项改革是韦钰校长在任时的主张,韦校长发现很多学生由于达不到国内学校的招生成绩,支付高额学费出国学习。陈老师说其实国内本科教育并不差,我们为什么不扩大招生规模,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国内读书呢。在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学生条件改善的前提下,收取学费、扩大招生规模。同时,从收到的学费中抽出一定比例,通过减免学费和奖学金的方式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

由于高校收费制度为国内首次出现,陈老师十分担忧收费制度影响优秀学生报考东南大学的积极性,使招收的学生水平下降,但事实是招收到的学生成绩和以前一样高。后来该项制度纷纷被其它学校效仿。

陈笃信老师在教育行业呕心沥血,王蕴仪老师在学术领域亦颇有成就。

王蕴仪老师当时在国际顶尖刊物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由于其在学术领域上的突出成就,1986年,王蕴仪老师晋升为教授,是当时同届学生中最年轻的教授。谈及成为教授的故事,王老师说在获批成为教授时,我当时人在瑞士苏黎世高工做访问教授,是我的老师李嗣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创始人)替我申请的。当时李嗣范老师特地向我致信:可喜可贺

王蕴仪老师同时也是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始人之一。当时由李嗣范老师带头,联合孙忠良、章文勋、王蕴仪、杨铨让四位老师一起创办了微波研究室,后来花费诸多精力,申请获批成立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它就是如今东南大学信息学院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之一。  



心系母校  期盼叮嘱

1997年,陈笃信老师离任,虽不在行政管理岗位,但对东大的情结从未放下。

谈及今年东大招生改为大类招生时,陈笃信语重心长地说这个我表示赞同,之前我与管致中院长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相同的见解,刚入学的新生对各专业研究内容不太清楚,只有学过一年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兴趣。

最后,陈老师表达了对东大学子的建议与期许,他认为东大学生实际做事能力强,但组织管理领导能力不够。东大可能有很多总工程师,但总裁总经理很少。希望大家加强社会活动能力,多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另外,学生要加强分析思考能力,凡事要多加思考。马克思有一句座右铭:怀疑一切。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把前人思考的问题都重新思考了一遍,相信后人也会更多地纠正我们的错误

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王蕴仪同样对研究生在科研上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基础要打宽,数学和外语等学位课一定要学好。尽管研究的课题比较窄,或许与未来工作不相关,但主要是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阅读文献,找出问题等。还要学会及时追踪国际前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

  

采访结束,落日余晖中,陈老师与采访组一同走在兰园小区的道路上,说说笑笑,此时的陈老师仿佛一位邻家的平易近人的老先生。

小路两边古木参天,老旧的楼房仿佛变得更加宁静而庄严,它们见证着陈老师与王老师发光发热、奉献一生的故事。  (图:赵思佳,文:邓淼佩、步兆军、徐菁)

  

 

(责任编辑,审核: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