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灾区,感动九龙——编辑部采访尤肖虎院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2-07浏览次数:6715

 
尤肖虎教授乘米171直升机飞赴唐家山    与中科院救援队的领导们讨论
 

赴北川重灾区的观测点                  接受CCTV新闻频道的直播采访

                     通过宽带无线应急系统传回的多路视频图像

在唐家山堰塞湖大坝的观测点前         接受各路媒体的“围攻”

 

    5·12汶川地震后,为帮助灾区人民顺利度过难关,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尤肖虎教授作为科技部专家奔赴灾区,为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实时监控和通讯保障作出了贡献。

 
    12月4日,我们来到了位于四牌楼校区的健雄院,尤教授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分享了他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一些感触和体验,并对我们学院的学生提出了一点希望和寄语。
 
    记:尤教授您好,我们知道在今年的5·12汶川地震后,您作为支援灾区的科技专家奔赴了救灾第一线,您都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呢?
 
    尤:汶川地震之后,所有的通信设施都陷入瘫痪,灾区的很多信息都没有办法传送出来,按照科技部的安排,我们组织了一支队伍前往北川灾区最中心地区,安装了无线通信设备,能够将当地的信息及时地传回指挥部,并确保在汶川地区参加工作的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外界及时进行沟通。
 
    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的过程中,我们也参与了相应的工作、安装了相应的设施,能够让北京的指挥部门能够通过宽带网络看到现场泄洪的一些情况。我们的一些技术手段都对抗震救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记:当您在四川地区看到灾区人民奋力抢险救灾、重建家园时,您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吗?
 
   尤:就我个人而言,做出的贡献并不大,但是我在灾区的感受却是非常深刻的。灾区的受灾情况几乎是超乎想象的严重,地震、山体滑坡导致民房、公路全被破坏,但另一方面,灾区人民抗震救灾的斗志也是超乎我的想象,那种激情、那种热情更令人印象深刻。
 
   举几个例子,我们在安装抗震救灾的通信设施的时候,当地私营企业的一位老板几天几夜地开车陪同,不要一分钱,所有的费用他个人承担,并且毫无怨言,我们需要到什么地方他就赶赴到什么地方,艰苦到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工作的热情非常高,迸发出了主人翁的意识,他说:“政府来帮我们抗震救灾,我们当地的老百姓就应该全力以赴支持他们的工作,尽我们当地人民所可能做的一切为他们提供方便!”还有一件事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们在堰塞湖泄洪时,通信突然发生中断,设备被当地的施工破坏,泄洪画面无法传回水利部,当时天已经快黑了,按照规定不允许部队再派车前往唐家山堰塞湖,但是当时情况非常紧急,我们找到了当时的地方军队,他们二话不说立即出发,开着直升飞机前往堰塞湖,事实上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将个人安危置之不顾,为了国家、为了抗震救灾不惜奉献一切!所有这些都让我特别地感动!
 
 
   记:我们知道在这次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用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研究成果,但这些技术还存在着不足,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希望您能对我们院学生在通信技术领域的学习研究方面提出些希望吧。
 
   尤:应该来说,我们的通信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但要达到真正能够满足需求的地步,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点从汶川地震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方面我们的通信设施怎么样在紧急状况或遇到故障时迅速恢复,这是一个大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利用这种先进的手段满足这种宽带需求也是一个问题,比如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作时,就需要高清晰视屏信息回传来用于指挥部的决策,应该来说,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比较有限。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的技术已有所发展,但如何更好地发展利用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紧急情况时的需求,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长,并且这些工作都是些综合性的工作,往往不是我们在实验室潜心研究就能碰到的问题,所以它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具备综合的素质,能够针对当时出现的情况进行快速的反应,理清各方面情况,拿出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这是对我们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学生除了努力学习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探讨这些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之外,还需要尽可能掌握一些综合的知识,特别是系统侧面的综合知识。
 
   希望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既能够看到树木,又能够看到森林!
 
   【背景知识】
   今年的汶川地震后的抢险工作中,技术人员成功地在唐家山堰塞湖地区设立了无线观测点,可以对堰塞湖险情及救险进展进行实时视频传输,并可从不同位置、角度对唐家山堰塞湖泄流后的流量、堰体状况即时予以记录并传输。该系统还成功地接入到互联网络,使得远在北京的救灾指挥部门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远程实时观测抢险前线的视频信息与数据信息,以及抢险人员撤离后的堰塞湖泄流状况。
 
   本次抗震救灾中所采用的广义多载波(GMC)上行传输技术源于“十五”期间国家863 B3G FuTURE重大研究计划的一项基础性创新研究成果。该项技术的特点是具有较小的信号峰均比和较高的发射功率利用效率,并能较好地抑制各个用户非正交所带来的干扰,特别适用于环境较为恶劣情况下的上行数据传输。该项技术已被列为中国标准化委员会宽带无线移动互动多媒体标准的候选技术,并被提交作为国内外多个B3G标准化组织和论坛的候选技术。(编辑部 卜书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