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校友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
情景一: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一架背驮着“蘑菇云”的预警机腾空而起。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空警2000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的世界先进预警机!
情景二:2011年11月23日,一架同样载着“蘑菇罩”的预警机,以全状态形势,从我国西部腾空而起,飞越喀喇昆仑山,飞出了国门。它是中国为外方交付的第一架出口型预警机。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飞越,它标志着我国预警指挥机从“自力更生”迈向了“进军世界”!
如果您被中国预警指挥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鼓舞,如果您被中国预警机人自力更生、奋斗拼搏的精神所感染,那么您一定要近距离地去了解这么一个团队,去了解这么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翻开中国预警机功名簿,群星璀璨,照耀星空。这是一项集全国之力的“国字号工程”。上至党中央、国务院,航空、电子相关集团领导,下至每一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甚至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普通劳动者,无不为该项工程顺利完成竭尽全力。在这里,我们要提到这样一个人,上文提到的情景,都与他有着再紧密不过的联系。
他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
自力自强 从无到有打造国人“空中司令部”
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转变。我们伟大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还有36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绵延18000公里的海岸线和6500多个大小岛屿。空警2000的成功研制和部署使用,不仅使中国在技术上走出了体制自主化、设备集成化、功能多样化的预警机发展路子,而且在防空预警上也走出了从“以陆为主”到“陆空结合”的路子。这对于促进人民空军从“国土防空”向“攻防兼备”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人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耻辱的历史:
2000年7月,在美国的重压之下,外方单方面撕毁与我国共同研制预警机的合同。泱泱大国,却在预警机上被外国人卡住脖子!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愤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做出立足国内,自主研制预警指挥机的重大决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作出了“研制部门一定要争口气,否则总是要被人卡脖子”的重要批示。自此,中国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踏上了一条坚苦卓绝的漫漫“争气路”。
这是一条非比寻常的艰难之路。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曾探索研制“空警1号”预警机。却因技术匮乏和国力限制,这架飞机最终成了存放在航空博物馆内的展品。印度也曾试图自行研制预警机,但1999年其预警机的坠毁,迫使其放弃国产预警机研制计划,只能租用或购买国外预警机。为此,很多人对中国要自主研制预警机表现出不信任,甚至蔑视。英国、美国都曾有专家直言,不相信中国能够做出如此复杂的大工程项目。
但中国人这次是铁定了心要走这条艰难之路。不只为争这口气,更因自主研制预警机的重要性:预警机,又称空中指挥预警机,它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是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是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性装备,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空中司令部”!有军事专家甚至将预警指挥机的国防地位放在了原子弹之上,其用意正好说明了原子弹只是威慑性武器,而预警机是战略性武器。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带着一股奋战决心,中国人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漫漫“征程”了!
使命召唤 好男儿自有担当!
空警2000立项之初,面对这样一个没有经验的复杂系统工程,上级机关立足现状、高瞻远瞩凝聚出大智慧:决定在预警机领域试行双总师制!即分别在电子和航空领域挑选帅才担任总师,航空领域总师负责飞机平台设计,电子领域总师负责任务电子系统研发,这也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一次承担重大系统项目总师,责任重大。那么,由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呢?集团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严格的选拔标准,千挑万选最终锁定了他!陆军。
陆军,1964年生于江苏苏州,自幼立长志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获硕士学位,同年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工作。在38所十余年的时间里,陆军在雷达技术领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先后组织和参加了数字波束形成课题、双多基地雷达、多站雷达融合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及国家重点××工程航管一次雷达、炮兵八五重点型号产品××××新型目标指示雷达、国家××工程重点型号产品气球载雷达、××××雷达的研制工作。其中××××雷达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频扫体制雷达的空白,于1997年获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38所工作期间,陆军荣立三等功2次,2001年在38所首届科技大会上被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是当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最年轻的优秀雷达总师之一,年仅32岁就成长为38所主管科研的副所长。
当听闻中国预警机那段耻辱的经历,陆军“肺都快要被气炸了!”“好男儿有担当”,迎着祖国的召唤,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2002年,年仅38岁的陆军带着妻子女儿举家迁移北京,开启了他的预警指挥机研发之路。
开创空警体系构架 突破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众所周知,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是一个大型复杂、设备庞大、集成度高、技术难度大的信息系统,在国内无直接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从雷达总师转向预警机总师的陆军,在肯定前人先吸收再创新的同时,立足现状与未来发展,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值得赞颂的“预警机之歌”。
空警2000项目实施一开始,为提高团队成员士气,陆军想出了一个点子,叫人在机库内挂上了一幅牌子:“我们一定要争口气!”就这样,为争这口气,十年来,陆军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的、朝气蓬勃的创新团队,发扬“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创造了预警机研制史上一个又一个创新和协作的佳话!
项目启动初期,在学习借鉴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陆军首先按照研制需求,制定了整个工程的顶层文件,系统论证了预警机任务电子系统的组成、功能、指标,规划了系统研制的各个程序,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规避风险的措施,为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系统顶层设计第一个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把预警机上的各个分系统、数百套设备有机结合起来。陆军带领他的团队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首次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方案,构建了以软件为核心,网络为纽带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在机载电子设备的集成中第一次引入网络架构来实现数据传输,从而为系统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骨架”。这种开放式体系架构代表了世界各型预警机集成方法的新潮流,与空警2000同期的美国的E-3C改进型后来公布显示也采用了类似的架构。
系统全机电磁兼容是预警机研制道路上的一大难题。难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我们平常用的手机、电脑放在一起都还会有干扰的情况出现,而预警机需要将数百台套电子设备集成于一体,这些设备中既有雷达这样的“电老虎”,又有比收音机敏感百万倍的接收设备,他们“脾气”不同,“秉性”各异,如何让它们做到“相安无事”、“协同作战”?陆军带领他的预警机团队通过无数次分析和试验,提出了预警机电磁兼容设计与方法,确定了众多设备协同工作的方法和准则,顺利解决了预警机的载机航电、雷达、敌我识别、通信、电子对抗、数据链、塔康等设备之间的协同兼容工作问题。
当然,项目推进过程当中难免也会遇到挫折:在一次大系统集成联试中,发现有一百多个问题,很多人为这个数字的“庞大”而着急,而陆军对此却很淡定,作为总师的他心里很清楚,如此大的系统连接在一起,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连带性的,顺藤摸瓜,查明真相,一一解决就可以了!就这样,他坦然处之,带领队伍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细致分析,不折不挠地攻克下了这一系列难题,最终圆满地完成了系统集成联试,挺过了这一难关。
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研制过程困难重重,试飞阶段的艰辛更是难上加难。
在航空领域,飞机试飞都涉及到一个特殊的团队——试飞团。一般飞机试飞由他们负责就可以了。但预警机试飞情况特殊,后舱没有试飞员,而是需要预警机研发团队成员参与试飞试验,在飞行任务中实时处理飞行中的数据、跟踪目标,这是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为确保试飞工作圆满完成,陆军带领团队在技术上实现了一系列创新突破,为试飞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护伞”和“加速伞”。中国国疆广阔,地形复杂,如何解决复杂环境的试飞也是陆军和他的团队绞尽脑汁需要面对的难题,他首先提出采用型号雷达结合试飞架次进行杂波测试的方法,建立了包括沙漠、平原、山区、城镇和海洋等我国众多典型地区杂波数据库,有效解决了这一试飞难题。他们还在工程实施中解决了多目标配试、多点测试数据同步录取和大容量测试数据等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综合测试评估方法,实现了一个试飞架次能够同时获取雷达、敌我识别、无源侦察、通信和指挥控制等多项指标数据,提高了试飞试验效率。
就这样,在空警2000试飞阶段,中国广袤大地上经常能看见这样一幅场景:“一群‘头顶边关月,时刻听召唤’的钢铁勇士风尘仆仆,南下北上,辗转祖国的各个角落。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到处留下了他们辗转试飞的足迹。”试飞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风险之高,配试目标之多,组织协同之复杂,前所未有。
陆军,作为预警机总师,是参与试飞最多的人员之一。对向来不怕困难的他来说,试飞根本算不上什么困难。他提出,在预警机团队,总师是最应该参与试飞的人员,而他自己也常常身先士卒,为了获取第一手的试飞数据,他总是抢着试飞,乐此不疲。
攻坚克难换来了可喜成就:
2004年12月,我国第一部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承载着几代军工电子人心血和汗水的预警机直插苍穹,全状态首飞成功。
2005年6月,2架空警2000、100余台/套设备,500余名科研人员和参试部队开始转场,拉开了大强度综合试飞、集中会战的序幕。会战大大加快了研发进程。
………………
空警2000横空出世 谱写国防科技壮丽诗篇
2007年,经过一番磨砺艰辛,空警2000最终完成设计定型并交付部队。陆军及其团队用5年多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十几年的历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托上了祖国蓝天!
空警2000列装部队,标志着我军预警机装备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不仅提高了我军核心作战能力,而且培养锻炼出了一支过硬的科技人才队伍,探索了新形势下武器装备研制的新路子,带动了我军信息化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预警机的研制成功,书写了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新的壮丽篇章,是国防科技战线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途上树立的又一座历史丰碑!预警机工程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发展预警机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空警2000装备部队后,先后参加了奥运空中安保、2009年国庆大阅兵、世博安保、亚运安保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以及和平使命等重大军事演习,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展示了预警机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2009年12月,在空军组织的实兵演习中,空警-2000在南海空域同时指挥引导多批次参演飞机遂行空中攻击、对地精确打击、凌空突击等作战任务,将空军南海方向战场监控和指挥控制范围大大前推,凸显了预警机在现代作战中的威力,有效拓展了空军远程机动作战能力。
2008年,空警2000获得“国防科学技术特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一股子无私奉献,努力拼搏,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铸剑精神,铸就了陆军及其团队的荣誉和辉煌。
2011年1月14日,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颁发“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当空警2000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研究员、总顾问王小谟院士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是祖国和人民对他们以及对预警机研制成果的最高肯定,是对中国预警机研发团队创新图强、勇攀高峰的最高褒奖!
创新图强 从有到强走出国门开启世界梦
这是一次从有到强的跨越。它实现了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零的突破,也是我国信息化武器装备出口的重大里程碑,对扩大我国国际政治影响力、维护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我国军事信息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那是一个神奇的国度,那里随处可见淡雅的素馨花,伊斯兰教是他们的主要宗教。那里海岸线长九百多公里,全境五分之三为山区和丘陵地,南部沿海为沙漠,向北伸展则是连绵的高原牧场和肥田沃土。也是那里,曾饱受殖民、战乱之苦,恐怖主义盛行。但即便如此,这个以团结、信仰、纪律为格言的国家仍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保持着前进的速度。而中国与这个国家保持着最坚定的友谊!
早在预警机研制初期,中国研究人员就意识到中国研制完全独立自主性预警机的重要性,为此提前谋划思考在运八平台上解决预警机国产化的问题。事实证明,他们的举动是具有前瞻性、预判性的!这也为中国成功研制出口型预警机埋下了良好伏笔,是中国从自力更生走向世界的一次伟大壮举。
2006年7月28日,一支由陆军带队的预警机团队,带着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部出口型样机成功飞越喀喇昆仑山。在那个国度,这一样机赢得了外方的信任和赞赏,决定购买中国预警机,中国由此开启了出口预警机的梦想之旅。而陆军,成为了这一“梦之旅”的带头人。
创新集成 基于国产平台铸就“外贸品牌”预警机
亦如波澜壮阔的事业里总有艰难险阻一样,出口型预警机研制并不是那么容易。与研制空警2000相比,除了同样面临一个多操作、多任务等复杂系统的处理之外,还要面临一系列难题,诸如如何把原先的预警机平台移植到国产平台上并进一步提高预警机性能;如何解决平台的适应性问题;如何实现基于国产软硬件的系统;如何攻克复杂地形地貌下国外典型战斗机的检测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作为总师的陆军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系统集成技术上的难题。举例来说,购买方要求预警机电台必须是他们购买的外方电台。对中方来说,这部电台犹如“黑匣子”,体系不同,技术不同,产品状态也不同,集成难度非常高。针对这些问题,曾有国内外专家妄下断言:这样难度的集成是肯定做不到的!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电科人的奋斗史中充溢着太多这样的英雄气魄。作为总师,陆军除了具备勇于挑战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难题的勇气外,更多的是基于大系统、大工程的运筹帷幄、反复论证和思考,在顶层设计层面上绝妙地展现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他统领下,团队立足于开放式体系架构,构建了“运八平台双支背负式圆罩”的总体构型;创新性地建立了超电大尺寸天线性能计算平台和大缩比模型天线性能测试平台;解决了预警机与地面指挥所之间的协同兼容工作,以及针对国外典型飞行目标特征的预警机试飞试验和测试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些关键技术难题的攻克保证了出口型预警机研制工作的全面开展。
正如前文所说,此次购买预警机的国家,其“战场”是一个狭长的地带,电台分布在海域高山、山地沙漠等复杂地理环境下,气候存在霉菌、高温、湿热、盐雾等特点,如何在国内实验室内模拟出同样的环境,实现在国内集成时就是全状态;飞机到这个国家以后将电台换成外方电台时,如何跟这么复杂的系统集成?这些都需要一套可行的研究办法。
根据试飞需求,陆军提出了用天线全方位性能计算结果直到试飞试验的方法,即根据天线全方位性能计算结果选择典型方位开展设备试飞试验,将实际试飞结果与天线全方位性能计算结果结合起来,推算出对应设备全方位性能。与传统的方位取样相比,该方法用不到1/3试飞架次即可获得360°全方位结果。
在技术攻关及其他工作中,陆军再一次将其“追求卓越、细致入微”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亲自组织项目的产品推广、国内科研试飞、赴国外的考核试飞、技术谈判、合同签署工作……除了技术上确保先进性和适应性外,他还非常重视用户体验。出口型预警机上,厕所、咖啡机、休息室监控器等设施一应俱全,而每一个细节是否得当,他都会亲自把关,哪怕是座椅是否舒服,耳机有没有噪音等,他都要自己亲自试一试……
值得一提的是,陆军在解决问题时总展现出了其作为总师的最大特质——凡事都要把问题回到顶层设计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给出彻底的解决方案。记得有一次产品交付期间,预警机监视显示屏总出故障,一般技术人员到场只是排除故障就可以了,陆军到现场一看,意识到这是受机身散热不良导致的问题,立马要求相关人员着手解决,最终把问题彻底解决。
“透过现象看本质”“细微之处见精神”,总师的魅力就在于此,而他的每一次“吹毛求疵”,从小处来看是满足客户需要,从大处看何尝不是为了树立我国预警机的品牌形象!
出色的工作换来了购买方的肯定和赞赏,他们空军相关领导人员曾称,出口型预警机足以与现代化的美国E-3C预警机相媲美,其装备的先进电子系统和设备,具有在复杂环境下更好的全方位对空、对海远距离探测和指挥控制能力。
令人欢欣鼓舞的是,这次出口的预警机无论是飞机还是电子设备,都出中国独立自主的技术,完全做到了国产化。它实现了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零的突破,也是我国信息化武器装备出口的重大里程碑,对扩大我国国际政治影响力、维护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我国军事信息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中国已向国外出口多架预警机。此举引起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据俄罗斯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网站2011年5月18日报道称,占据预警机第四大出口国地位的是近年来进步快速的中国。而中国此次出口的预警机,在65吨飞机上实现了与150吨飞机(E-3C)相当的能力,作战能力优于“爱立眼”,真正是“小预警实现了大作为”。
点滴印记 感动瞬间
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行,中华民族奏响的强音还在向更深领域扩散,而陆军及其团队在出口型预警机研制拼搏过程中,所创造的何止只有预警机,还有那份厚重的国际友谊和苦中作乐的点滴印记——
陆军是个尽职尽责的人,这一点反映在他与购买方的关系上。“他真是发自肺腑地把购买方真正当成了自己团队的一部分,有时候好得让同事们都没法理解。”这是同事对他的评价。面对一个不同信仰的团队,陆军做到了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其负责任的态度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和配合,难怪他们给了他一个评价:陆军是全身心想着预警机发展的一个人!
漫漫黄沙,四五十度的常温,侵蚀人肌肤的碱水,时常停水停电,恐怖主义盛行……在向来不惧艰苦的陆军眼中,这些恶劣环境并不算什么。作为这支“梦之旅”的带头人,他总是力求在这样的环境中,营造苦中作乐的氛围。以生活细节为例,团队到异国他乡的生活食材从谋划到实现,少则一两周,多则一两个月,陆军尽可能地给团队配备更为完善的保障团队,专门委派国内厨师前往。他与同志们一起,吃同样的菜,一起开心地下厨房……艰苦的生活依然挡不住他们对事业的那份执著,灿烂笑容背后,是坚毅换来的丰碑!
着眼未来 致力预警机技术发展新装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首《春天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歌曲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指点江山,带领全国人民一齐奔小康的独特魅力。
正因为“总师”这个角色的独特性,陆军打心眼里喜欢总师这个角色。立于沙盘前,将瞬间万态掌于心间,运筹帷幄,沙场点兵。而今,作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预警机乃至电子信息行业新一代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的代表,他高屋建瓴,正立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放眼整个预警机、电子领域乃至全国信息技术装备发展,将局部和总体的规划酝于心中,渐成清晰蓝图。
回首多年走过的历程,陆军以能在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工作,并因研究雷达、预警机先进技术而逐渐融入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大潮中而感到自豪。也正因如此,他得以敏锐地捕捉到预警机技术发展装备对于我军、我国的重要性。他为自己设定了下一步的目标:“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到电科院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从一名雷达总师变成了预警机总师。未来,我还将继续向在预警机技术发展和装备体系建设方面务实前进,期望做得更好、走得更远,我们一定要在世界上将中国人的预警机做到独领风骚。”
【采访后记】战地黄花分外香
采访陆军是一件乐事,你无时不刻不被他身上所散发的一股子总是催人奋进的力量所感染、所鼓舞。
陆军是属于国家的人,这是第一概括。无论是少小之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是立世之后为祖国国防科技事业挥洒青春,他将一生都与祖国兴旺、民族发达联系在了一起。令他感到高兴的是,正因为他所从事的这份事业,让他和许多有着共同志向与担当的人聚到了一起,为着共同的目标,不计个人得失地并肩快乐作战。
为着这一简单而纯粹的初衷,他就像是一只高速运转的陀螺,所需之处,都有他关心、忙碌的身影。甚至在面临一般人认为是“质疑”或是“阻挠”(他不认为这是谁在怀有恶意的质疑和阻挠)的事情的时候,他都依然泰然处之,坚定不移。所有原因都归为一句话:都是为国尽责,何事不可为?何事不可理解?
浓浓爱国情,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还能深刻体会到?在中国电科,在陆军及其同伴身上,笔者体会得很深、很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希望也因他们所代表的一批爱国无私奉献者而变得更让人深信不疑起来。
他不是呆板的科研工作者,在他身上蕴含着浓浓的苏州人特有的人文底蕴,喜欢谈古论今,谈吐间激扬文字,透露出了他饱读诗书的一面。过去通读的《钱学森传记》里一个个烂熟于心的激励故事,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里所展现的信息论基础与全球高新企业之间的推动关系等等,大量的事例和信息量贯穿于采访之中,让笔者在获取采访所需的同时,拓展了多方面视野。这是一种享受。
同时,采访陆军也是一件苦差事。对于他自己所做的贡献,他总是说得很少。笔者只能依靠从他人处广罗资料,“在一次空中试飞时,由于机舱突然失压,他的耳膜受损,经过短暂治疗,他立即又重返工作岗位”、“在一次飞机高空失密时,面对特情,他依然无所畏惧,沉着冷静指挥后舱试验人员按程序操作,鼓舞了整个队伍的士气”……陆军这一幕幕感人画面,通过别人的转述,笔者了解得很多很多,但每每问及他个人,他却总不愿意提及,甚至还将笔者已经成文的这些画面删掉。在他的严谨和谦逊面前,所有被他认为是华丽和矫情的辞藻都只有归于平淡。
他心里念的,嘴里说的都是“技术那点事”和他最可亲、最可爱的团队及团队里的每一位战友:“千万不要让人觉得成绩是我自己做出来的,它是我们整个团队在党和祖国关怀下,在各届领导的支持下完成的,是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表现。预警机团队是个协同攻关的大家庭,包括我的老师——王小谟院士在背后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及其他总师如负责电磁兼容的唐晓斌团队,负责计算机软件的朱建良团队,还有李超强、蔡爱华等人,甚至是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如曹晨、张龙、崔继先等,无一不是中国预警机的功劳者。”
文章出了四五稿,陆军亲笔修改每一个数据,核实每一个细节。每一稿都伴随着他“一定不要夸大,不要把成绩记在一个人头上”的嘱咐。谨记着这样的叮咛,笔者每写一段,心里就多一份对他的敬重。
回首40余年所走过的历程,而今陆军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所贡献的人。极其幸运,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与自己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爱人,有热爱生活的女儿,他们的支持,使得他全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为国防做贡献的事业中。立于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战场”前沿,还有很多奇迹等着他和他的同伴去创造,还有年轻一代建设者等着他们进一步培养,那里是他绽放又一轮光彩的“战场”,正所谓“战地黄花分外香”。
【花絮】伯乐识马 薪火相承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陆军的成长经历中,一定要说一说陆军反复提到的恩师、他的领路人——
他曾为中国雷达事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里程碑,他是中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铺路者,并在耄耋之年仍以其大智慧影响、推动着中国预警机迈向世界的进程。他就是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有“预警机之父”之称的王小谟院士。
王小谟院士
这是一段将中国传承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的“师徒情”。
早在20世纪80年代,曾为我国雷达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王小谟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预警机对于国防的重要性,几十年来通过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为中国预警机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个世纪80年代,为储备人才,他下大力气,花40万重金到科大招录7名定向培养生,陆军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大学时的嘘寒问暖,到初涉工作时的循循善诱,再到委以重任“推上战马”,王小谟院士对陆军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在战略思想上的深谋远虑,在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在管理上的收放自如,尤其是对待中国预警机事业的那份执著热情和责任感,深深感染着年轻的陆军。“士为知己者死”,陆军这样表达他对恩师的谢意。正是得益于王小谟等一批预警机前辈们的“铺路”,如今的他接过接力棒,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边收获前人栽下的果实,一边致力创新昂首向前!这才有了今天的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王小谟院士和陆军的努力下,中国第三代、第四代预警机人已经成长起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万者不足以谋一世。”有了薪火相承,中国预警机事业将推向更深更广的苍穹!
本刊记者 黄雪霜 吴应清
(文字内容转自《科学中国人》2014-01-03,图片转自电防科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