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拼搏 无私奉献——记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孙忠良教授

发布者:孙威发布时间:2019-06-29浏览次数:1462


张宏保 文,丛捷 摄 (东南大学报,1991929日,第578期)

       916日,无线电系孙忠良教授带着《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誉证书》和“人民教师奖章”回来了。这荣誉证书和奖章,是教师节那天由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大会上发给他的。这证书和奖章,饱含着孙忠良教授为国拼搏、无私奉献的辛勤汗水和累累硕果。

      今年55岁的孙忠良教授,自1960年毕业留校后,一直在无线电系担任教学和科研工作。早在60年代初,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就和倪汉臣同志等一道,对无线电接收实验室从仅能进行定性实验发展提高为可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该实验室被评为“全国样板实验室”。

      1976年,我国某卫星地面站的主要部件“泵源”——毫米波振荡器坏了。国内没有配件,国外又对我禁运,必须送到美国去修。这件事大大伤害了孙忠良的自尊心。他决心要搞出我国自己的毫米波振荡器来。经一年多深入的理论探讨和艰苦的实验研究,他终于用国产1.25cm的体效应晶体管制成了8mm振荡器,并进而完成了毫米波振荡器系列,为射电天文学和热核聚变测试等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银燕凌空,万里开阔,在一架从首都南飞的客机座舱里,孙忠良教授正与国家某委的同志就“8mm集成前端”项目继续洽谈着。由于项目重大,他一时难下决心。正巧韦钰校长也同乘一机。孙忠良便将项目意义及困难向韦钰校长作了汇报。韦校长当即表示学校将给予大力支持。于是,飞机降临南京机场前,孙忠良便下定了决心:要全力拿下这个项目!

      这是又一次从“零”开始的冲刺!学校为他们在中心楼六楼辟出了一间闲置未用的教室做实验室。但这儿竟没有电源,没有用水,没有桌椅,甚至连朝北的几扇窗户玻璃也残缺不全。这些没有难倒孙忠良和他的同事们。他们自己动手完善实验条件,买回别人更新下来的旧桌椅放到实验室。从1988年方案论证到1990年通过项目鉴定的三年多时间里,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和寒暑,他们又一次用汗水和智慧赢来了成功的喜悦。近十年来,孙忠良先后获得了六次省部级嘉奖。1985年,他的“毫米波振荡器系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的国家“七五”重大预研攻关项目和科学基金项目等五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达到当前国际先造水平。这一系列的成功与荣誉,是他,一位优秀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无私奉献!

     32度春风秋雨,拂去了孙忠良的青春年华。如今在他身边,又有了一批勃发英姿的年轻人,形成了一支“非常难能可贵的”梯队。这是与孙忠良教授在培养年轻人时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分不开的。孙忠良说:“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在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要把知识和才能奉献给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使祖国尽快强大起来。这是我力量的源泉。”他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誓言,也教育和感染着周围的青年人。他放手让青年人挑重担,要求严格,指导具体。在课题研究的关键和困难时刻,他总在现场与青年人一道奋战。在他的指导下,一些青年人已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有数十篇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孙忠良教授长期从事微波研究,受微波辐射量过大,视力衰退较快,心脏和肝功能较弱,胃也不好。但为了完成科技攻关任务,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他夜以继日拼命地干,节假日很少休息,甚至除夕之夜仍在实验室里继续工作。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国外一些公司和大学纷纷来信邀他去工作,并允以高薪报酬,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曾有多次出国机会,但为不影响科研进度,他至今一直坚持在国内攻关夺隘。难怪当“出国热”和“商品经济浪潮”袭来时,孙忠良所在的电子应用系统研究室的青年人不为所动,仍坚持在困难的条件下辛勤工作。他们说得好:“从孙老师身上,我们懂得了一个只要有真才实学,并愿为祖国作出贡献,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孙忠良教授满怀信心地从北京回来了。他懂得,荣誉只能作为新征途的起点,他脑海里在盘算着“八五”攻关任务如何完成,如何把已有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祝愿孙忠良和他的同事们,在新的征途上夺取更大胜利以更加丰硕的成果迎接新世纪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