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回顾|6G愿景、关键技术与信道模型:进展与挑战

发布者:王莹发布时间:2020-11-06浏览次数:1870

    202011518:30,“6G愿景、关键技术与信道模型:进展与挑战”的主题讲座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纪忠楼报告厅隆重举行。欧洲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承祥老师,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婧菲老师,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晨老师出席本次讲座。

讲座由王婧菲副书记主持,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王婧菲副书记首先介绍了讲座的主讲嘉宾王承祥教授。


    随后全体同学起立,齐唱东南大学校歌。

    最后,王婧菲老师简述了6G的相关知识,并邀请王承祥教授带来精彩的讲座,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王承祥教授从6G的愿景与关键技术、6G全频段全场景信道建模进展、6G全频段全场景信道研究挑战三个方面对6G进行讲解。


    首先,王承祥教授介绍了近现代世界的三次工业革命,并预言了未来十年将会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智能时代。这一路走来,无线通信也在不断发展: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到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到贝尔发明电话、马可尼建立跨大西洋无线通信系统,再到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论”诞生了,并改变了世界。王承祥教授从天线、多址技术、业务等方面,介绍了1G-5G的发展历程。在通信标准上,移动通信也在从“各国孤岛般的地方语言”逐渐演化为“全球通信行业的通用语言”。6G预计于2030年全面商用,尽早启动6G研究,对我国在6G研发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至关重要。王承祥教授从6G移动通信研究的国际背景、6G的应用需求及技术需求、6G的愿景及关键技术、6G的性能指标等方面对6G进行了介绍,并从香农公式入手,提出提高6G信道容量的方法。


    接着,王承祥教授具体讲授了6G全频段全场景信道建模进展。信道模型是系统设计、理论分析、性能评估、优化及部署的基础,6G信道在典型频段与场景呈现出新特性,基于上述原因,对6G进行信道建模至关重要。王承祥教授先介绍了1G-5G的信道模型以及各代移动通信信道的优缺点,并指出了6G信道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王承祥教授还从6G通用非预测基准信道模型和6G预测信道模型两个角度,对6G信道建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讲解。前者是基于5G信道的模型进行拓展,V2V信道模型、大规模MIMO信道、空时频非平稳信道等信道建模都很好地符合了仿真与测量结果。后者是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方法,应用于无线通信的信道建模。王承祥教授分析了传统无线信道测量与建模存在高性能信道测量探测器成本高昂、测量过程费时费力、数据量大、算法复杂度高等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可通过聚类、分类、回归、神经网络等方法,对无线信道进行多径分簇、场景分类、特性预测与建模。


    最后,王承祥教授还指出了6G全频段全场景信道研究挑战。在信道测量与新型能分析方面,存在着在某些信道环境下时域或频域非平稳、散射体丰富、多移动性等难题。智能反射面(IRS)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大容量等特点,然而,对于智能反射面的信道测量与建模,如何分别测量发射端到IRSIRS到接收端信道并从中发现新信道特性,如何将IRS和毫米波、太赫兹、可见光通信等技术联合使用,依然是一个挑战。在人工智能使能6G信道测量与建模方面,如何构建训练与预测的方法论从而得到全局最优的信道模型参数,以及如何构建通用的人工智能模型从而对不同频段、场景的信道特性预测进行统一表征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

    提问环节由李洋同学主持,有多名同学积极踊跃地向王承祥教授提出问题,王承祥教授也耐心地对同学所提的问题一一解答。


    面对同学关于“6G基站如何实现空天地海全方面覆盖”的提问,王承祥教授表示,如果要覆盖空天地海,卫星是一个实现方法,此外,无人机也可以作为移动基站,覆盖海洋、沙漠等不能建造基站的地方。


    在讲座的最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王莹老师和学生代表包秀文同学向王承祥教授送上了纪念品和鲜花,以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字:陈鹏宇;配图:杨雨露;审核:王莹